新华网南宁8月29日电(黄浩铭 谷雨 蒋颖)雨后的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起伏的山峰被薄雾萦绕,一个个绿色的柑橘挂在树上,煞是可爱。毛南族妇女谭美春来到果园进行管护,迎接两个月之后的成熟季。河池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个世代居住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辖5个民族自治县和11个民族乡,其中罗城和环江分别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和毛南族自治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新华网调研团队走进河池市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县份、村屯,了解河池市是如何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毛南族发祥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新貌。新华网 谷雨 摄
产业振兴让多民族共奔致富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在河池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各民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在毛南族发祥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被写在进村道路一边的围墙上,激励着毛南族群众再创新生活。
特色水果种植和环江香牛养殖是下南乡的主要产业。谭美春曾是一名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通过种植柑橘和养牛脱贫。2019年,她成立柑橘合作社,带动22户群众抱团发展,目前合作社种植柑橘面积近500亩,谭美春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去年我尝试直播带货,半小时销售了50多箱柑橘,今年我要早准备,继续通过电商渠道扩大销路。”谭美春对带动群众增收又有了新打算。
调研组与毛南族群众交流。包養網新华网 谷雨 摄
盘阳河畔,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百马村的寿源田园综合体核心区里,不少农民在农田里忙活。沿着休闲步道,穿过连片田地,不远处就是依河而建的具有壮风瑶韵的亭台,山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百马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茜介绍,寿源田园综合体涉及巴马2个乡镇7个行政村,通过引进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园,与周边的百魔洞、百鸟岩及盘阳河沿岸景观形成农旅融合,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多亩,建成蔬菜、富硒农产品产业基地3000亩。“村民每年能拿包養1000至5000元不等的流转土地分红,来基地务工每天有200元务工费。周末节假日很多游客会来这里采摘、拍照,体验农家乐,村民还能有额外收入。”王茜说。
产业兴旺景象在河池的少数民族村寨比比皆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发展桑蚕产业,全村桑园总面积2805亩,2021年产量423吨,产值2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稻米、香芋、花椒等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从5万多元增收至20万元……
“河池市持续落实好中央支持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2021年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亿多元,直接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兰耿灯说。目前,“三特”水果、桑园、肉牛肉羊、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等农业“十大百万”产业正在河池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各族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建设共富共美家园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文化振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河池市持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信,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建设共享共乐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弄山村的布努瑶文化博物馆里,布努瑶棋艺、弓弩文化、瑶锦等展板展品,向人们展示着丰富多彩的布努瑶传统文化。弄山村是“瑶年”祝著节的发源地之一。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蒙玉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廿九日前后,这里都举办祝著节,巴马、大化、都安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歌手以及附近的壮族、汉族群众都来参加活动,受众广、传习广。
近年来,村里还建成布努瑶文化博物馆、通鼓楼、射弩场、番岭山古歌台,成为巴马打造民族风情游的主阵地,瑶族同胞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1年巴马瑶族“祝著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这项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具有毛南族特色的现代工艺品。新华网 谷雨 摄
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环江的干部群众也在积极探索新思路。“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下一步想走文旅融合的道路,让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了解毛南族文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乡长谭红耀说,包養“我们目前正在以南昌屯整屯的形式申报国家4A级景区,让南昌屯建设得更加美丽,群众也能获得增收。”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促进文化振兴、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引导青少年至关重要。
位于东兰县东兰镇那亨村的东兰深圳龙华小学由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援建,是东兰县向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建设项目。校园里,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连着民族苑和感恩苑,展示着壮族铜鼓制作技艺、壮族包養網價格服饰等民族文化,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
校长陆规彪介绍,学校现有师生2100多人,涵盖汉族、壮族、瑶族、毛南族、土家族,其中壮族占比近九成。学校通过读民族团结题材好书、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文艺作品、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包容互鉴的情感深埋在学生们的心中。
学生们在东兰深圳龙华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新华网 谷雨 摄
东兰县民族中学学生在演奏音乐铜鼓。新华网 谷雨 摄
“叮叮咚咚……”一曲清脆的《壮族敬酒歌》从东兰县民族中学一间教室里传出来,引人驻足聆听。14岁的吴锋英和15岁的韦添懿同在这个音乐班学习演奏音乐铜鼓。“我们每周上一节音乐课,不光学壮族歌曲,一些流行歌曲也会学。我是汉族,我觉得音乐铜鼓很好听,挺喜欢的。”吴锋英说。
壮族的韦添懿则从小听着铜鼓声长大,她说:“我希望以后能到外面读书,把音乐铜鼓等壮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等我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要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民族互嵌发展
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关键。少数民族村寨通常有多个民族杂居,各族群众在一起生活、劳作,往来密切。如何达到乡村善治,促进各族群众和睦共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创新推行“六联六促”工作法,为多民族杂居村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航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苗瑶片区。新华网发
陈双村共有905户3280人,有毛南族、壮族、包養網瑶族、苗族、水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是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思恩镇镇长蒙晓杰介绍,陈双村以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群众脱贫奔小康,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这“六联六促”为重要手段,推动形成各民族共治共融的乡村治理格局。
在陈双村毛苗瑶片区,灰色的干栏式毛南族小楼、褐色的苗族吊脚楼、白色的瑶族民居相邻相望,步行距离不过数百米。毛苗瑶片区东兴组队长陆安颂家有6口人,有汉族、壮族、瑶族三个民族,每逢春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节日,壮族“罗嗨山歌”、瑶族铜鼓舞等“族宝”会轮番上演,好不热闹。目前,陆安颂家通过种植稻谷、砂糖桔,日子越过越红火。
游客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平安村巴盘屯欣赏荷花。新华网 谷雨 摄
而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当地群众和前来康养旅游的外地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是各民族互嵌融居的生动写照。
作为巴马的康养旅游重点村,坡月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此养生。巴马候鸟人协会会长范荣正带着志愿者艺术团的成员们在坡月村足拉同心文化广场排练节目。“我是山东人,退休后来到巴马,在坡月村住6年了。”范荣说,“在这里住得很开心,巴马人不排外,我这6年从没跟人闹过矛盾,已经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一个个问起艺术团成员都来自哪时,他们的答案让人惊讶——江苏、上海、云南、湖南、黑龙江、广东、重庆、辽宁……大部分人都在巴马居住了3年以上,办理了当地身份证,称自己为“新巴马人”。
范荣介绍,足拉同心文化广场是大家平时的主要活动场地,广场由当地政府出资,村民出地,各地群众共同捐款建设,经常在这活动锻炼的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2017年,协会自发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包括舞蹈演出、户外运动、疫情防控等服务队,义务教当地群众歌舞和乐器,参与社区管理,每逢传统节日会下乡演出,周末节假日还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帮村民们照顾小孩。
一个小小的文化广场包容了多样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当地群众和康养旅游的各地各族同胞们在巴马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共绘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今年,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在与新华网独家连线时表示,河池提出着力建设经济繁荣、宜居宜业、活力开放、生态秀美、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六新河池”,“我们将锚定‘六新河池’目标,认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發佈留言